孔海南,男,1950年5月生,中共党员,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河湖环境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首席科学家。1993年毕业于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大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到2000年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任共同、客座研究员;2000年回国后就入职上海交通大学。主要从事海湾、湖泊、水库等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及水体富营养化、赤潮的室内预警模拟研究及遥测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水环境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科学》及《环境科学研究》杂志编委。

 

 

1988年底中国环科院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启动了中国太湖、滇池大理洱海与日本霞浦湖、北海道洞爷湖之间的比较研究课题。孔海南当时作为日方人员身份参与了研究工作。在1990年世界第四届湖泊大会以及1995年世界第六届湖泊大会上,他发表了大理洱海与北海道洞爷湖等研究成果。1996年10月,当听说洱海第一次出现“藻华爆发”, 他立即从日本赶来洱海,赶到时“藻华”已经消失,却在湖心看到了洱海的沉水植物群落从湖底一直长到了湖面,呈现了十几平方公里“水下森林”,洱海的那幅景象让他终生难忘,这次的考察经历将他的一生与洱海保护联系在了一起。 

2000年3月30日,孔海南到上海交通大学报到,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一位从国外引进的“海归”教授。他先后参与了我国两个十五水专项项目,也是我国十一五水专项国家方案编写专家组专家。他承担的洱海水专项治理成为重要示范项目。2006年12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水专项实施方案,总研究经费高达366亿元,该专项重点围绕“三河、三湖、一海、一江、一库”,其中的 “一海”,即洱海,项目研究经费总计划为10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三部委专家组选定孔海南牵头这一重大专项的洱海项目,上海交通大学作为牵头单位。

在洱海项目实施阶段,孔海南和他的团队碰到了许多的困难,由于国家水专项科研费拨款手续相当繁杂,经费到款严重滞后,为了不拖延研究进程,他和团队就用自己的研究经费甚至个人收入预先垫付,团队的“国际合作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悉数被垫进去,最后动用到本人的“存款”和工资,直到2007年6月,他本人被迫公开宣布“破产”,采取向大理当地大学借用住房及科研用房,出差改乘火车等方式节约资金,后来水专项技术总师请参与洱海项目的其他单位紧急支援了团队20万元,才最终艰难渡过了这个难关。

 

 

2004年5月是争取水专项第一年,孔海南在校园内突发心脏疾病,一时心跳停止,失去意识倒地,被紧急送进第五人民医院抢救,前后住院一个月左右,病因未能查明。6月国务院特批1.2亿科研经费到位,他担任农村面源控制课题的副组长,在病因未查清的情况下,立即开始主持该课题的技术工作。

2005年5月,受环保部委托,他到大理州给当地干部介绍研究内容,在讲课途中,心脏病再次发作,失去意识倒地,当时他感到病情已较上次更为严重,甚至在想可能适应不了洱海流域的工作。当洱海项目立项之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希望通过一个五年计划,产生显著的治理成果,让中央及地方政府、媒体、老百姓看到希望。当时十几名湖泊主题专家中,只有他本人是在国外长期从事过湖泊系统研究,“保护洱海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的强烈使命感,让他坚持了下去。

在洱海项目实施7年期间,每年春夏之交,均要发病一到两次,每次发病症状相同,心率超过180次,视野迅速缩小,意识消失,静卧数天后,病情逐渐好转,他只好发病时休息,缓解即工作。2011年以后,项目进入关键期,工作负担加重,几乎每月发病一次,持续发病时间也明显加长,2013年上半年,项目所属七个课题以及项目分别进入结题验收阶段,工作压力剧增,几乎每周都发病,只能工作五天,静卧两天,直到2013年10月所有课题与项目均验收结题后,紧急回到学校,进入交大新华医院七天内连续接受了两次心脏手术。

 

 

他总是自嘲“算我福大命大”,到2019年6月10日为止, 洱海项目十二五期间最后一个课题也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历时13年,最后顺利结题。洱海项目所取得的扎实研究成果被列入为水专项标志性成果之一,该成果也荣获了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千多个日夜,洱海水质的点滴变化都牵动着孔海南的心,“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梦想,给我三十年的时间,还洱海一个清水碧湾。”这就是孔海南的誓言。在这场洱海生态保卫战中,孔海南带领一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转战南北,一个个项目完成验收是他们最大的欣慰,一个个新的重大项目的委托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这支队伍传承了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脚踏实地、勇于奉献的精神。团队围绕河湖富营养化治理,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洱海项目以及西湖等课题,承担了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

15年间,孔海南团队共有师生1000余人次驻守洱海等河湖治理一线,累计行程超达500多万公里。常年有20余名师生在大理、西湖等地进行实地科研,共完成野外样品采集30000余次,分析水质指标160000余次。孔海南和他的团队,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工程研究为手段,以现场示范为验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思考能力。团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身正为范,培养了学生的奉献意识和家国情怀。

孔海南用十多年的坚守讲述了“老人与海”的故事,兑现了“十年洗一湖”的诺言。2017年,“洱海项目”教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洱海项目得到环保部、国家水专项办公室、国家三部委专家组以及云南省、大理州等方方面面的好评,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十六个重大专项成果中,专题报道了洱海项目的成果;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均大篇幅报道了孔海南和他的团队事迹。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汪光焘于2013年1月1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题目是:湖泊治理保护的生态样板。把洱海治理成果提高到“全国湖泊治理的样板”的高度。李克强总理2013年5月批示:“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使洱海重现一泓清水,相关经验注意总结,以资借鉴。”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来到大理,视察了洱海,他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还叮嘱大家:“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不能在我们手里受到破坏。”2019年3月,韩正副总理来洱海视察,孔海南与环境学院王欣泽研究员一起向国务院代表团系统汇报洱海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及面临的挑战,韩总理明确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惦记洱海,只能成功。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边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进入古稀之年的孔海南教授马上就要正式退休了,将从教学及科研的一线退下来,他一直在思考还能为洱海做点什么?他想起习总书记的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2019年11月,为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投入到洱海保护中,孔海南捐出毕生积蓄200万元人民币,曾参与洱海治理的中国水环境集团也出资200万元,共同发起设立了“上海交大洱海保护人才教育基金”,如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有来自各方的捐赠持续注入。基金鼓励并资助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硕、博生以及大理大学、滇西应用科技大学等当地毕业生成为洱海保护的后继人才。

“只有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前赴后继,才能真正守得洱海水清月明”。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孔海南和他的团队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老人与海”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而奉献一生。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侨联、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