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30日,中国民主同盟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一行六人在主委姚雷、副主委周军的带领下专程赴西安交通大学访问。到达第一天先和西安交大民盟委员会各位委员一道进行交流和座谈,随后参观了“西迁精神博物馆”,和“钱学森图书馆”,以及参观西安交大创新港新校区等;第二天大早拜访了两位最早西迁的老盟员,听他们讲述当年西迁的经历。随后赴延安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学习教育活动。两天半的交流活动内容充实而富有含义,每一个西迁故事都感人至深,大家深感这次的西安交大之并不止于一般性的两校间民盟组织的盟务工作交流,而是“西迁人”的爱国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他们弘扬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含义所在,对照“西迁人”的爱国奋斗精神,作为民盟的我们在思考我们应该付出怎样的行动才是对“西迁人”一种最好的感恩。

回忆60多年前,大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根据国家的需要毫不犹豫,付之行动大举迁往西安,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建了西安交通大学,如今西安交大也成为享誉中外的985,211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级人才。这是老交大知识分子淳朴的革命信念和务实的行为准绳,也是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思想传统的体现。学习“西迁精神”,走访 “西迁”老教授、参观西迁博物馆,目的是为了近距离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感受当年西迁的交大人的高尚情怀,亲眼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十五位西安交大的来信的话语:“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

 

西安交大民盟主委贾申利教授(右5)带领大家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

 

赴西安交大学习“西迁精神”的想法萌发于2019年编撰《民盟上海交大纪实》,当时在整理资料撰写“西迁”篇章的内容时,被一个又一个“西迁故事”所牵动和感染,真像想亲眼看看西安交大现在的样子,真想见到那些了不起的“西迁人”,由于疫情的缘故,一直启程受阻,此行终于圆了2年前《民盟上海交大纪实》编委会的心愿。交通大学西迁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壮举,交通大学在迁校和新校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在时为校长和书记彭康的带领下,传承优良学风和教风,发扬艰苦奋斗品格,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西迁精神。

5月28日,在民盟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主委贾申利等人的陪同下,交大民盟一行首先参观了西迁博物馆。听着讲解员娓娓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西迁故事,除了有身先士卒、高瞻远瞩、开创了多个新专业的彭康老校长,还有把卧病在床的爱人留上海、56岁只身西迁创业的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教授;有毅然上缴上海国际饭店边上的房子、带着4个孩子举家西迁的陈学俊院士及其夫人袁旦庆(盟员);有钱学森推荐的MIT年轻博士毕业生、为筹建工程力学专业呕心沥血英年早逝的青年才俊朱城等等。看着墙上一幅幅的西迁人老照片,其中有四位民盟盟员,他们是电力专家李绍先、化学专家张世恩、电器专家王季梅和热力涡轮专家蔡颐年,西迁人仿佛在对我们说:为祖国的西部开发做贡献,我们无怨无悔!

在西安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大民盟与西安交大民盟举行座谈交流会,民盟西安交大主委贾申利、前主委王尚锦、副主委李晖和赵玉龙参会交流,上海交大民盟主委姚雷表达了这次走访西安交大的初衷,在场有几位当年亲历西迁的交大老盟员,其中侯国华老师给大家讲述了他自56年南京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57年携带他妈妈到西安交大创业的经历。双方主委在分别介绍了各自民盟概况之后,会上还就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工作和体会进行了交流和分享。会间,姚雷主委和贾申利主委互赠《民盟上海交大纪实》和《西迁故事》。会后,西安交大副校长郑庆华专程来看望我们并合影留念,对上海交大民盟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希望两校师生能够合力共同推动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双方盟员进行交流

 

西安交大贾主委和上海交大姚主委互赠《民盟交大纪实》和《西迁故事》

 

左2-7为西安交大盟员,左5为副校长郑庆华

 

28日下午在贾主委陪同下我们参观了2019年动工、占地5000亩的西安交大西部创新港。西安交大统战部部长张定红亲自接待我们,并带领我们瞻仰了主楼大厅展出的8位西迁代表性人物的塑像,介绍了他们感人的事迹。西安交大在这片渭河之滨秦岭北麓的广袤大地上,奏响了新的世纪弦歌。那一栋栋最前沿数字化信息化的智慧建筑,诠释着西安交大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把西迁精神融入于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右5为西安交大统战部长张定红,右4为民盟西安交大主委贾申利

 

5月29日上午,我们专程拜访了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15位西迁教授中的89岁的卢烈英教授和88岁的李怀祖教授。看到眼前二位西迁老教授虽年事已高仍精神矍铄、谈笑风生,时不时还说几句上海话,倍感亲切。他们回忆见到习总书记的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习主席说:“你们当时响应党的号召,来到西部,你们打起背包,从黄浦江来到渭水这滨,谈何容易……”,说道这里两位老人的眼眶湿润了……总书记知道这是很艰辛的,也是有牺牲的。他们也像是见到了家人一样,如数家珍般讲述一个个西迁创业的故事,为我们诠释什么是西迁精神。88岁的李怀祖是管理学院的教授,前段时间还手写了15页全英文学科建设文稿,真正体现了“生命尚存奋斗不息”精神。姚雷主委代表交大民盟送上《民盟上海交大纪实》和上海的特产小点心,并代表交大民盟邀请二位教授在合适之机回上海交大看看。

 

民盟交大一行专程到卢烈英教授(右4)和李怀祖教授(左4)的住处看望

 

5月29日中午我们抵达延安,在简单安顿后就驱车前往枣园革命旧址实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1943年10月,中共中央原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枣园,在此领导了全党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

 

         

枣园毛泽东旧居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重现当年情形。我们亲身感受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留存的革命文物,一张方桌,一孔窑洞,生动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和军民一起艰苦奋斗的生活场景,用简单木椅木床,和人民群众一样衣着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这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令我们油然而生一股敬意。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陈列在纪念馆的照片、文物、模型和雕塑,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抚触历史,令人唏嘘。1935年10月,历经千辛万苦的红军到达陕北,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这里出发,毛泽东思想形成体系并日渐成熟,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延安开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中国革命的奇迹,谱写中华民族全新的历史。

 

           

参观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

 

我们在学习参观中切身感受到了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红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饿垮军民,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王家坪革命旧址也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军委和总部机关在这里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八年抗战。日寇投降后,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

 

参观八路军司令部

 

参观中共七大会址

 

每一处旧址、每一个场景,再现了延安时期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全面成熟、统一战线工作取得巨大成功的光辉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最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并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抗日;同时,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极其灵活,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有效地促进了党的中心工作,使西北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再者,民主、宽松的政治生态使统一战线事业发展壮大,毛泽东在多种场合要求共产党员要加强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其中,多张珍贵照片展现了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梁漱溟、民盟黄炎培多次奔赴延安,与毛泽东在窑洞里共同商讨中国的政党制度,从1938年提出“一多相融”,到1942年首次提出“多党合作”,最终于1945年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从此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通力合作,共商国是,在陕甘宁边区为实现民主政治共同努力。革命老区的延安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延安红色教育的烙印。

在建党100周年和民盟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有幸赴西安交大和延安作短暂三天学习和参访,倍感意义深远,所到之处无论是老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还是老一辈革命家实事求是、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理想永不放弃,为信念始终坚持的“延安精神“,令我们深受感动感染和教育。作为盟员,我们要传承发扬“西迁精神”和“延安精神”,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做党的好参谋好助手,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智慧和力量。

 

供稿:交大民盟

作者:申丽萍、李莹、周彩玲、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