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他每月往返多次,引入最新的葡萄种植技术,建构精准扶贫模式,让农民的收入翻了几番,脱贫不再返贫;在祖国最贫困的“三西”地区——宁夏西海固农村一线,他整整坚守八年,住草房,奔田头,让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他创新果麦套种模式,大幅度提升了土地的价值,让留乡种田的农民也能够生活得体面。     

  提到这些,这个出生延安农村的西北汉子微微一笑:“超然于金钱诱惑之外,才可以有埋头耕耘的自由。”     

  他,就是民盟盟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世平。     

  情系祖国,献身国家边陲

  滇西边境山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边境县世居少数民族最多,集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2013年,上海交大与洱源县签订了定点扶贫合作协议。王世平教授课题组的张才喜教授被学校委派至洱源挂职副县长。张才喜教授在挂职期间,走遍了大理州,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所长服务于当地的发展,他也被当地老百姓尊称为“泥腿子教授”。张教授不仅自己在跑,也多次邀请学院和课题组的老师来当地考察指导。在他的陪同下,王世平教授也多次实地考察。他发现宾川县是葡萄大县,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葡萄,但由于技术落后,基本上“靠天吃饭”,当地种植户收入相当微博。于是,王教授主动出击,针对产业发展瓶颈,引入葡萄新品种和新技术,开展环境友好节水节肥的新型葡萄栽培技术推广,协助宾川县成功获得省财政厅1200万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依托华侨庄园开展葡萄科技推广和示范助力宾川葡萄产业技术“二次革命”,辐射带动当地近20万亩葡萄生产,直接经济价值70多亿元。     

  王教授不仅在技术上进行升级指导,他还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带给农民更多的实惠。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他和示范基地一起,建立了宾川县大营镇萂村产业扶贫新模式,农民土地入股,有了分红,而且农民还改变身份,成为有固定收入的果园工人,让农民脱贫,不再返贫,扶贫效果精准。村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00元以上,比以前翻了几番。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来到宾川视察,他对当地扶贫模式的创新赞不绝口,更对王教授的奉献精神表达了赞美。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省长(现任省委书记)陈豪等云南省各级党政领导多次现场观摩视察,高度认可王世平教授的工作。     

  大理是我国的旅游热线,王教授坚持每个月都会去现场实地指导,但每次他都是从机场直接奔赴葡萄园,近2年来赴大理20余次,至今没去过一次大理古城等所有观光名胜,因为他一直赶着,“我在地里多呆一会儿,就能帮农民多做一些事”,王教授一直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带的研究生们一直缠着教授要看大理风光,一直心系农业的“葡萄王”一次又一次让学生失望了。     

  敢为人先,突破传统理论

  王世平教授一直投身于果树种植技术的研究,几十年如一日。他创立了果树根域限制理论,完全颠覆了沿袭几千年的“根深叶茂”传统果树栽培理论,推动了葡萄等果树栽培技术的变革,这项科研成果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我国葡萄领域第一个国家奖。获奖成果包括了葡萄根域限制栽培,稀密度种植,光能截获率高的高主干、长主蔓、水平叶幕树形构建,定量化的土壤肥水管理,‘傻瓜式’简易修剪、花穗和果穗管理、病虫害安全控制等技术,以及葡萄新品种等。     

  不仅仅是研究,他领衔的果树学团队也一直致力于葡萄栽培技术的推广。他的成果在全国辐射面积达130多万亩,提升了南方葡萄产业的生产水平,催化了南方葡萄的高速发展,打破了葡萄栽培‘南不过长江’的历史格局。葡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降低了传统葡萄栽培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减少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有效提高了肥水利用率和光能截获率,节肥节水和减少农药用量,降低了环境负荷,有效提升了葡萄果实品质及其商品性,促进了农业增收、增效,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不完全统计,王教授已在19个省市帮助果农建立了葡萄栽培技术示范园,总面积达到13811.5亩,覆盖50000多农户。认识他的果农都津津乐道:“葡萄种植技术哪家强,交大农学院找老王”“待到葡萄成熟时,又是一年荷包涨。”     

  他开创的葡萄根域限制理论和技术,给众多的南方果农带来了增收的福音,2000年前后,交通远不及现在发达,“葡萄王”每次都是坐几十个小时的火车,然后经过几小时的公交车,穿梭在各个城市的郊区,或者步行几个小时,走进贫困农村,免费指导葡萄种植农户。“比起农民的增收,自己是否有收入并不重要。”他默默的做了近20年。     

  善想勤做,实现果粮套种

  在荣誉和成果面前,王世平教授并没有停歇脚步,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农民的脱贫和增收。在实地考察中,他发现,在河南等粮食主产区,小麦和玉米轮作一年两收的情况下,亩产值不超过2500元,不计人工工资的条件下,收入不足1500元。小麦产区种麦农民的收入极低,在城郊,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更低,导致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很多孩子从小就要和爸妈分离,变成留守儿童。这一现象,让王教授的心狠狠揪了一把。他不顾辛劳,考察多个地方地形地貌,有时甚至连水都喝不上一口,终于创新性的研发出果粮套种技术,通过限制葡萄等果树对小麦肥水营养和光照状况的影响,套种果树可以保证粮果双丰收,能保证亩产量小麦达到400公斤以上、大豆达到150公斤以上、水果产量达到1000公斤(葡萄等)-2000公斤(苹果等),亩收入净增加6000-15000元以上,大幅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收入。     

  新型的果粮套种技术,解决了小麦和果树套种中难以逾越的果树成龄后地下部养水分竞争和地上部阳光的竞争等难题,为我国秦、晋、冀、鲁、皖、豫等冬麦产区保护粮农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创出一条新的途径。这一技术在河南漯河、江苏连云港等地取得良好的效果,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河南省副省长王铁现场调研了漯河临颍县的果粮套种基地,给予了高度肯定。     

  这,就是王世平教授。永远心系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永远走在祖国扶贫第一线,永远让我们热泪盈眶又饱含敬意。他不仅自身这么做,他还带领和支持课题组的师生一起践行。前面提到的“泥腿子教授”张才喜,在云南大理推广各项果树种植技术;许文平副教授,在金山廊下帮助农户进行猕猴桃种植技术升级;马超、宋士任老师,还有他一拨又一拨的研究生,都在他的影响下,为农民奉献着他们的力量!     

  在王教授的口中,永远不会去关注自己有多少收入,也打听不到名胜古迹和壮美风光,可你若跟他谈起葡萄,几天几夜也聊不完。事实上,王教授也做到了,他的确种的是——全天下最美的葡萄。     

  王世平

  民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日本鸟取大学外籍教授(2008.6-2009.4)、博士生导师。国家葡萄现代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副会长、中国南方葡萄产业发展联盟名誉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葡萄分会执行理事、中国园艺学会理事、上海园艺学会副理事长、2014年度上海农业领军人才、《中国南方果树》和《中外葡萄与葡萄酒》编委、新疆吐鲁番葡萄节水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市浦东新区教授工作室首席教授,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特聘专家(2007/2008)、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2008-2009)、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2010年),美国园艺学会会员、日本园艺学会会员、美国葡萄酿酒与栽培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