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拉在全国政协的名气比在上海大,当过15年全国政协委员,离开后,还有好几个老伙伴打来电话埋怨:“现在政协开会没了你,真不热闹。”

  参政议政之处少了热闹,倒是热闹了别处。常有振聋发聩声音的刘西拉受邀为青年人讲演。作为拥有一系列令人仰止头衔的知名学者,最前沿的学科知识自然不在话下,然而,他更乐于讲述的,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视为信条,被如今摩登社会视作“老黄历”的爱国情操。

  他曾给青年人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清华校友当年选择到新疆工作,整整35年没有和大家联系。后来才知道他在新疆伊犁的建筑公司做了总工程师。阔别多年后的校友聚会,他连机票的费用也凑不齐。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终于来到了北京。当天近百人的晚宴上,始终没人认为自己够格坐在最中间那个最重要的位子,尽管他们中间担任国家级、省级要职的人不在少数,院士、知名学者、教授科学家也很多。后来刘西拉提议,让那位来自新疆的校友坐在中间。“我们当年都曾经承诺,要为祖国奉献终身,只有他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因此,这份荣誉非他莫属。”

  两周前,在给清华大学全体博士生演讲时,有一名学生提出尖锐问题:你总说你们这代人的好,但纵览清华近百年的历史,为什么解放前出了那么多名人?而你们这代人却没那么大名气呢?

  刘西拉的回答肯定而坦诚:我们这代人中所谓的风云人物可能不多,但是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亲眼看到中国从受人欺凌的贫穷落后状态变得强大起来,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代像我们这一代看得那么清楚!我们放弃了太多个人利益,用整整一代人的努力换来了中华的振兴!

  在座的所有人都深受感动,包括提问的那名学生。

  爱国不是光喊口号,刘西拉的一生都实践着这个诺言。1985年,刘西拉教授夫妻双双拿到了博士学位,当年他的论文获得1985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结构科研奖(Raymond C.Reese奖),是荣获此奖的第一个中国学者。很多美国的大学、公司用高薪挽留他们,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

  “当年中国驻美大使馆告诉我,我们是1979年以后第一对学成回国的留美博士夫妇。”刘西拉讲到这句话时非常自豪。

  “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但并不表示我们依旧贫困落后的西北、西南就不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去奋斗、去奉献了。”刘西拉说,“我们当年毕业分配都是自愿去最贫穷的地方,谁要是填北京、上海,是很丢人的。”

  很多学生都受到他的影响。有一位清华的学生深造回国后,清华聘他为副教授,而他却坚持要求回到自己并不富裕的家乡。

  刘西拉激动地说:“有一个这样的学生,我就没白活!”

  刘西拉: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中国国家代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双聘教授。

  《联合时报》2010年3月30日第三版